close

裝甲邁爾
“他在俄國作戰的三年中,到達了德軍推進的最遠端 - 高加索山脈深處。他三次被蘇軍包圍,每次都率領少數幸存者殺出一條血路突圍。對他來說,卡昂-法萊斯戰役(Caen-Falaise)是代表瓦格納精神的輝煌之作. . .當他描述他和他的戰友的行動時,聽起來好像他把自己看作(瓦格納歌劇中的傳奇英雄)西格弗里德,率領著他的戰士們慷慨赴死。” (摘自“對武裝SS少將庫爾特 • 邁爾的審訊”,《里戴爾 • 哈特文集》之“德國將軍專輯”)
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湧現出一代年輕的武裝SS將領,他們的軍事指揮才華在德國陸軍中是史無前例的,邁爾正是他們的代表人物。邁爾是一個狂熱的納粹分子,願意爲他敬愛的元首戰死沙場。但邁爾又是一個職業軍人,與那些看守集中營的納粹屠夫截然不同。縱觀邁爾的軍事生涯,我們可以看到他作戰英勇頑強,指揮有方,能夠將部下的潛能發揮到極限。邁爾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贏得了對手的尊敬。
1954年冬天,在德國監獄服刑的邁爾再次遭到起訴,被控對他部下的戰爭罪行負責。一天,邁爾被帶到加拿大佔領軍總部,幾個加拿大軍官告訴他,如果他被判有罪,加拿大佔領軍全體軍官將辭職抗議。須知邁爾的部隊曾經在諾曼第和加拿大軍隊激戰,造成數萬加拿大官兵傷亡,其中包括被屠殺的27名加拿大戰俘。加拿大軍官們對邁爾的維護,只能解釋爲職業軍人之間的惺惺相惜。
1. 武裝SS的馬前卒
庫爾特.邁爾(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)生於1910年12月23日,其父是一戰老兵。由於父親早死,邁爾不得不中途輟學,養家糊口。他先當了一年多的礦工,然後又當了幾年警察。邁爾是鐵杆納粹分子,15歲加入“希特勒青年團”(Hitler Yugend), 19歲加入“衝鋒隊”(Sturm Abteilung),接著進入親衛隊,次年正式加入納粹黨。1934年5月,邁爾被調到親衛隊精英“阿道夫•希特勒衛隊”(Leibstandarte SS ‘Adolf Hitler’, 簡稱LSSAH),擔任排長。兩年以後升爲第14反坦克連連長。
“希特勒衛隊”1933年5月由親衛隊頭目迪特里希”澤普”(Josef "Sepp" Dietrich)創建,開始只從親衛隊各分隊中精挑細選120人,標準高得驚人,身高要求一米八以上,腿和軀幹的比例都有嚴格規定,還要求提供追溯至1800年的家族史。1933年11月9日,也就是慕尼黑“啤酒館政變”失敗十周年紀念日,“希特勒衛隊”集體向希特勒本人宣誓效忠。次年,“希特勒衛隊”參加了著名的“長刀之夜”行動,處決了衝鋒隊首領羅姆(Röhm)和他的死黨。“希特勒衛隊”于同年10月擴充,並得到摩托化裝備。二戰之前,“希特勒衛隊”作爲團級作戰單位參加了吞併奧地利和入侵捷克的行動。
1939年9月,德國入侵波蘭。邁爾率部參戰,表現勇敢,調任第15摩托車連連長。次年,邁爾跟隨“希特勒衛隊”參加西線荷蘭戰役。此戰中邁爾表現出極強的冒險精神。當他的部隊在荷蘭小鎮澤沃爾(Zwolle)外遭遇荷軍頑強抵抗,邁爾和另一個軍官駕駛一輛民用轎車沖過荷軍陣地,開進小鎮。邁爾前去面見鎮長,敦促他立刻投降。鎮長被邁爾的膽大妄爲所震攝,德軍終於兵不血刃開進澤沃爾。由於在荷蘭戰役中的卓越表現,邁爾被授予一級鐵十字勳章。
1940年9月,“希特勒衛隊”再次擴充,達到一個旅的編制。邁爾晉升少校,他的部隊擴編爲“希特勒衛隊”偵察營(Aufklärungs-Abteilung LAH)。1941年春天,“LSSAH”參加南歐作戰,邁爾開始嶄露頭角。希臘軍隊利用希臘北部山區的有利地形,頑強阻擊德軍。4月17日,“LSSAH”旅接到命令,要求派出一支部隊,攻克克裏蘇拉山口(Klisura Pass),邁爾的偵察營奉命出擊。克裏蘇拉山口由希臘第21師把守,地形險要,易守難攻。邁爾率部輕裝簡行,沿著山間的羊腸小道翻越群山,繞到希臘防線的側後。黎明時分,邁爾的部隊上刺刀發起衝鋒,和山口外的德軍一起夾擊希臘守軍。經過一天的激戰,山口被攻克,希臘守軍一萬兩千人被俘,而邁爾的部隊僅僅陣亡9人,傷18人。由於在克裏蘇拉山口的戰功,邁爾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。
1941年6月,德國入侵蘇聯,“LSSAH”旅隸屬南方集團軍群。邁爾的偵察營作爲德軍的攻擊箭頭,突破蘇軍多道防線,經常深入蘇軍戰線幾十公里,然後再掉頭殺出來。10月,德軍開始進攻克里米亞,邁爾的偵察營又是一馬當先,深入蘇軍防線後方。邁爾戰後的回憶錄中記載,他的偵察營沿途超越多支撤退的蘇軍部隊,士兵們從車裏探出身子用機槍掃射。不久,十七萬克里米亞蘇軍被全殲。1942年,“LSSAH”在法國換裝,組建成“LSSAH”武裝SS裝甲師。次年1月,“LSSAH”裝甲師被緊急召回東線,參加“哈爾科夫”反擊戰。邁爾的偵察營在一個坦克營的支援下,突入蘇軍戰線縱深50公里,攻克蘇軍撤退的必經之地阿萊克謝尤卡(Alexejewka),並堅守數天,打退蘇軍多次突圍,最後使蘇軍第六近衛騎兵軍被全殲。因爲此次傑出表現,邁爾的騎士十字勳章被加授橡葉。
此後不久,邁爾被調到後方接受團級指揮官培訓,準備參與組建一支新的武裝SS裝甲師。
2. “希特勒青年團”裝甲師
“希特勒青年團”1926年由納粹黨創建,目的是訓練未來的“亞利安超人”、****忠誠的衛士。在希特勒青年團裏,身體和軍事技能訓練比文化教育更受重視,團員在各訓練營裏學習使用武器,加強體能和力量,進行基本戰術演練,並接受反猶太主義教育。參加希特勒青年團起初是自覺自願,從1939年開始,納粹黨命令所以17歲以上的德國青年必須加入希特勒青年團。1940年,希特勒青年團的年齡界限降低到10歲以上。
1943年是二次大戰的轉捩點,納粹德國在這一年遭受了幾次慘敗,兵力開始捉襟見肘。這一年,武裝SS少將伯格(Gottlob Berger)向希特勒建議,徵召所有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團員,組成一支武裝SS部隊。是年4月,希特勒簽署命令,組建武裝SS第12裝甲師“希特勒青年師”(12th SS Panzer Division "Hitlerjugend")。命令要求所有新兵接受爲期六周的訓練。但是由於時間緊迫,軍訓被縮短到四周。到9月,總共一萬六千希特勒青年團員應徵,接受軍訓。這些人年輕氣盛,堅信納粹理念,狂熱崇拜希特勒,可以毫不猶豫地爲他獻出自己的生命。
爲了保證這支年輕的部隊具有強勁的戰鬥力,一大批來自東線的老兵被充實進來,擔任中、下級軍官。這些人大部分來自久經考驗的“LSSAH”裝甲師。武裝SS第12裝甲師的首任師長是威特少將(Fritz Witt),此時年僅34歲。邁爾則出任第25擲彈兵團團長。在比利時的訓練營裏,來自東線的老兵們將德國陸軍的步兵操典棄之不用,在四周內教給新兵們許多實戰經驗,輔以頻繁的實彈訓練,靈活的戰術演習完全代替了呆板的隊形操練,因而士兵們在訓練中始終保持旺盛的士氣。
武裝SS第12裝甲師的裝備在德軍中堪稱首屈一指。全師定員20,540人,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一百餘門,坦克229輛,裝甲車658輛,以及其他機動車兩千多輛。該師有三個坦克營,包括一個營的“豹”式坦克81輛;一個營的“PzKpfW四型”坦克69輛;以及一個營的StuG III型坦克殲擊車79輛。StuG III型坦克殲擊車取消了炮塔,高僅兩米,裝備一門75毫米口徑48倍身管的加農炮,威力巨大,在一千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109毫米厚的均質鋼板。這種坦克殲擊車是防禦戰的利器,在諾曼第戰役中給盟軍坦克造成極大的威脅。
1944年6月6日,盟軍在諾曼地登陸。武裝SS第12裝甲師急忙向諾曼第的卡昂地區集結,企圖對盟軍發動反擊,將他們趕進大海。這真是一支年輕的隊伍,邁爾的第25擲彈兵團裏,65%的士兵尚不滿18歲,25歲以上的老兵只占3%。老兵們明白未來的戰鬥將異常殘酷,而他們周圍這些稚氣未消的士兵們將肩負重擔。一個老兵在日記裏這樣寫道:“我們都知道即將來臨的是怎樣的戰鬥,看一眼周圍這些年輕的擲彈兵們,一個個都微笑著。他們毫不畏懼,充滿自信,堅信他們天生的強壯和進取心。這些年輕人將怎樣接受考驗呢?”
3. 血與火的洗禮
參加諾曼第反擊戰的德軍部隊,除了“希特勒青年師”以外,還包括武裝SS“帝國”裝甲師(Das Reich);“LSSAH”裝甲師;第9裝甲師“霍恩斯陶芬”;第10裝甲師“弗侖茲堡”;以及德國陸軍第21裝甲師。他們面對登陸盟軍47個師的進攻。由於這些部隊散佈在法國和比利時各地,向諾曼第集結途中遭受盟軍飛機的狂轟濫炸,損失慘重,行程延誤,結果逐次被投入諾曼第戰場,然後逐次被消滅。
6月7日,邁爾的第25擲彈兵團到達卡昂時,發現小鎮一片火海。德國最高統帥部命令到達諾曼第的武裝SS部隊立刻發動反擊。此時第12裝甲師只有邁爾的部隊進入陣地,其他各團仍然分散在卡昂周圍。邁爾部隊據守的高地前方,加拿大第9旅猛撲上來。邁爾將他的50輛PzKpfW四型坦克埋伏在高地的反斜面,等敵方坦克穿過他的防線以後,邁爾的坦克營沖了出來將加拿大步兵和他們的坦克截斷,然後從後面攻擊加拿大坦克。邁爾的第三營對加拿大新斯科沙高地團(Nova Scotia Highlander)迎頭痛擊,另外兩個營猛攻加拿大軍隊的兩側。促不及防的加拿大軍隊倉皇退卻四公里,在小鎮布隆(Buron)附近穩住陣腳。 6月8日,第12裝甲師的“豹”式坦克營終於到達前線,邁爾親自率領一隊“豹”式坦克向加拿大軍隊佔據的小鎮羅茨(Rots)發動進攻,激戰一夜以後被迫退回,6輛“豹”式坦克被擊毀。經過幾天的戰鬥,加拿大軍隊已經驚詫地注意到對面德軍都是十七、八歲的孩子,他們異常悍勇,前仆後繼不顧傷亡。但這些年輕的士兵們也表現出戰術紀律和經驗的缺乏,常常盲目地發動進攻,打開缺口以後也未能抓住機會擴大戰果。
邁爾很快發現右側的第21裝甲師並沒有跟上來,他的部隊孤軍深入,暴露的右翼已經有盟軍坦克出沒。邁爾下令撤退,但士兵們很不情願放棄用鮮血換來的陣地,撤退行動拖延了許久。第1716炮兵連的沙夫上士(Rudolf Schaff)在日記中寫道:“第12裝甲師的孩子們精疲力竭地撤了回來,個個沮喪地哭泣 - 他們落淚不是爲了沈重的傷亡,而是因爲未能達到推進至海灘的戰役目的。” 當晚,第26擲彈兵團趕到邁爾部隊的右側,堵住了缺口。至此雙方都無力進攻,於是各自掘壕固守,戰線暫時穩定下來。6月16日,第12裝甲師位於卡昂鎮西南27公里的師部遭到英國海軍艦炮的火力襲擊,師長威特喪生。年僅33歲的邁爾衆望所歸,接過指揮權,成爲德軍最年輕的師長。
英國第21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心強攻卡昂,消滅邁爾的第12裝甲師。6月26日,英軍以三個步兵師,兩個裝甲旅,在七百多門火炮的支援下,向卡昂防線的重心112高地發動猛攻。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,邁爾的士兵們頑強防守,寸土必爭,時常發動瘋狂的反擊。兩天的激烈戰鬥中,盟軍寸步難行,被擊毀坦克117輛。英軍原計劃兩天拿下卡昂,但兩個星期過去了,卡昂依然在德軍手裏。最後,攻克卡昂已經關係到英軍的聲譽,蒙哥馬利忍無可忍,下令炸平卡昂地區。7月7日,盟軍飛機在卡昂附近投下兩千六百噸炸彈,卡昂被夷爲平地。8日,盟軍兩個師再次進攻卡昂,邁爾的部隊頑強抵抗,給德軍在卡昂以南構築新的防線爭取時間。兩天的戰鬥中又有103輛盟軍坦克被擊毀。7月10日,第12裝甲師撤離前線,到法萊斯以北30公里的地方休整,卡昂隨即被盟軍攻克。第12裝甲師在卡昂遭到重創,人員傷亡60%,坦克只剩下65輛。經過這場血與火的洗禮,幸存的士兵成爲經驗豐富,冷酷無情的老兵,他們唯一的期望就是倒下之前盡可能多地殺傷敵人。德國武裝SS內部刊物“武裝SS導報”(SS Leitheft)這樣歌頌第12裝甲師年輕的士兵們:“天空中數千架敵機,滾動的炮火覆蓋,集群坦克的彈雨包圍了他們。大地在顫抖,到處是一片火海,但信仰是勇氣最堅強的支柱。臉上沾滿血污,身上覆蓋著塵土,他們喘息著,戰鬥著,堅韌地釘在自己的戰壕裏。這些青年讓美英軍隊停滯不前。”
4. 玉石俱焚
7月18日,英軍發動新一輪攻勢,目標直指法萊斯城。僅僅休整了一個星期的第12裝甲師作爲唯一的預備隊再次拉上前線,堵住盟軍打開的缺口。此時邁爾的部隊已經殘缺不全,勉強組成兩個戰術單位:克勞斯戰鬥隊(Kampfgruppe Krause)和瓦德穆勒戰鬥隊(Kampfgruppe Waldmüller),由50輛坦克支援,在卡昂以南構成一道堅強的防線。法國西北部起伏破碎的地形非常利於防守,邁爾的部隊雖然人數銳減,但戰鬥力依然強勁。他們運用在東線總結的防守經驗,佯裝撤退,然後在預設的陣地伏擊敵軍,這樣使盟軍每前進一步都要承受巨大的傷亡。
這段時間的一個典型戰例,當屬“維裏埃爾嶺”(Verrières Ridge)爭奪戰。維裏埃爾嶺是德軍法萊防線的重心,由三個德國裝甲師的殘餘部隊據守,後來又得到邁爾親自指揮的部隊增援。7月25日,軍長西蒙茲中將(Guy Simonds)指揮加拿大第二軍向維裏埃爾嶺一線發動進攻,其中第五旅的蒙特利爾皇家高地團正面強攻維裏埃爾嶺。當加拿大士兵通過一塊麥田時,遭到邁爾部隊的伏擊,兩個連被全殲。經過艱苦戰鬥,加拿大第二軍終於克服維裏埃爾嶺一線,但代價巨大,陣亡450人,重傷1,500人。加拿大第二軍在諾曼第戰役中一直是邁爾第12裝甲師的主要對手,總共傷亡18,444人,其中陣亡5,021人。
8月8日,加拿大第一集團軍展開新的攻勢,目標是德軍第89步兵師據守的140高地。加拿大軍隊採用全新的戰術,他們在夜間發動進攻,在沒有炮火準備的情況下,以坦克和裝甲車組成一個縱隊向德軍防線突擊,盟軍飛機不停地在兩側轟炸提供保護。突破德軍防線以後,裝甲車裏的步兵跳下車來,在坦克的掩護下拔除附近的德軍據點。德軍防線頓時瓦解,一時潰不成軍。邁爾到這個區域視察時,發現卡昂-法萊斯公路上擠滿了潰退的德軍第89步兵師的士兵。邁爾後來在回憶錄中記載:“我意識到必須把他們立刻送回前線。我於是點燃一支雪茄煙,站在路中間高聲問他們,是否想留下我一個人去對付敵人。看到一個師長這樣對他們說話,士兵們停了下來,猶豫了片刻,然後紛紛轉身返回前線。” 邁爾派遣一隊坦克殲擊車去協助第89步兵師防守,然後親率自己的部隊發動反擊。加拿大軍隊推進5公里以後,不得不停了下來。在接下來的兩天激戰中,又有90輛盟軍坦克被擊毀。
面對盟軍用之不竭的人力、物力,德軍在諾曼第的失敗其實早已注定。邁爾的部隊連續苦戰後大量減員,兩個戰鬥隊不得不合二爲一。合併時,瓦德穆勒戰鬥隊只剩下20輛坦克和300名士兵。雖然手下只有幾十輛坦克和千餘人的兵力,邁爾依然在8月9日向111高地的加拿大第四裝甲師發動反擊,以遏制其攻勢。激戰中103輛盟軍坦克被擊毀。 8月14日,加拿大第三師向法萊斯城東北的159高地發動進攻,而堅守此處的邁爾部隊只有15輛坦克和500名士兵。在盟軍強大炮火的不斷轟擊之下,邁爾部隊堅守了三天,不得不撤出陣地。法萊斯城中尚有大約60名第12裝甲師的年輕士兵,他們和其他德軍部隊一起堅守了三天,最後除3人被俘外全部陣亡。法萊斯城被盟軍攻克以後,盟軍在諾曼第地區的巨大包圍圈已經逐漸合攏,德軍19個師在包圍圈內垂死掙扎。爲了讓德軍第七軍突圍,第12裝甲師擔任阻擊任務,一直堅持到8月22日。最後,邁爾率領大約200人和10輛坦克在一個法國農民的引導下沖出盟軍包圍圈。
諾曼第戰役以後德國B集團軍群發佈的統計報告顯示,第12裝甲師只剩下10輛坦克和300名士兵。對於一個滿員兩萬人的師來說,第12裝甲師在諾曼第戰役中可算是全軍覆沒了。由於第12裝甲師在諾曼第表現卓越,邁爾的騎士十字勳章上又加授雙劍徽。9月5日,邁爾在比利時被俘,終於結束了他輝煌的軍事生涯。
5. 審判邁爾
英國戰地記者維爾默特(Chester Wilmot)寫道:“德國武裝SS第12裝甲師士兵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堅韌和兇猛,是整個諾曼第戰役裏無與倫比的。” 邁爾麾下年輕士兵們的過人之處,在於一種義無反顧的自我犧牲精神。青年人的單純、偏執和衝動,加上對希特勒的崇拜和對納粹信仰的狂熱,造就了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。
“希特勒青年團”士兵們在體現勇氣、進取心和奉獻精神的同時,也犯下了野蠻的戰爭罪行。諾曼第戰役期間,第12裝甲師殺俘成性,這大概由於部隊裏有不少來自東線的老兵,他們和蘇聯紅軍的戰鬥中已經習慣了你死我活,根本沒有優待俘虜的概念。邁爾的第25擲彈兵團在駐守阿登修道院(Ardenne Abby)時,殺害了27名加拿大戰俘。這些戰俘的屍體被草草掩埋在修道院的花園裏,隨後被加拿大軍隊發現。二戰結束以後,邁爾從戰俘營轉到加拿大佔領軍總部,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。
軍事法庭的五名法官都是加拿大軍隊的高級將領。埃塞克斯步兵團的麥克唐納中校(Bruce Macdonald)擔任公訴人,佩斯步兵團的安德魯中校(Maurice W. Andrew)擔任辯護人。這次審判得到盟軍統帥部的高度重視,敦促加拿大軍方體現公平和公正的原則,而被害戰俘的家屬通過輿論強烈要求**嚴懲元兇。麥克唐納中校提出五項控訴,包括劣待戰俘,縱容部下殺俘和親自下令殺俘等等。
控方的證人是一個名叫耶斯奧涅克(Jan Jesionek)的波蘭裔“希特勒青年團”士兵,他作證親耳聽見邁耶對部下說:“要這些戰俘幹什麽?他們只會吃光我們的口糧!” 但他並沒有聽見邁耶下達殺俘的命令。另一個證人是15歲的法國少年拉切維(Daniel Lachèvre),家住阿登修道院旁邊,他證明戰俘是活著進入修道院的。
邁爾上庭接受控、辯雙方的質詢時,態度相當倨傲,一副“要殺要刮,悉聽尊便”的架勢。由於公訴人麥克唐納中校曾是他的手下敗將,邁爾言語之間頗爲不敬,惹得麥克唐納暴跳如雷,需要法官幾次提醒他“克制一些”。邁爾先聲稱不知道修道院裏有過戰俘,當耶斯奧涅克出庭作證以後,又聲稱戰俘在他的部隊進駐修道院時就已經死了,但這又與法國少年拉切維的證詞不符。 1945年12月27日,軍事法庭經過庭議,認爲五項罪名中的兩項成立,判處邁爾死刑,由行刑隊執行槍決。宣判之時,邁耶不卑不亢,神情自若,向法庭鞠躬表示接受判決,然後轉過身來,在憲兵押解下昂首闊步離去。
按照盟軍有關規定,軍事法庭的死刑判決需要經過最高軍事長官批准,於是邁爾的判決書出現在加拿大佔領軍司令官沃克斯少將(Chris Vokes)的辦公桌上。沃克斯經過幾天的深思熟慮,拒絕批准死刑,他在判決書上寫道:“當我仔細研究針對邁爾的證據時,我發現都是些牽強附會的旁證。” 於是邁爾的判決改爲終身監禁。
1946年1月,邁爾被轉到加拿大新布郎斯維克省的多切斯特監獄(Dorchester Penitentiary),開始服刑。 邁耶在服刑期間,閑極無聊,於是給加拿大國防部寫信,根據自己的經驗評價加拿大軍隊,針砭其諸多弊病。邁爾的信在加拿大軍方內部廣爲流傳,並受到高層的重視。服刑六年以後,加拿大決定將邁爾轉到德國的一座監獄繼續關押。爲了不讓加拿大媒體發覺,有關方面讓邁爾穿上加拿大軍服,趁夜將他偷偷運出多切斯特監獄,直接送上停泊在哈利法克斯港口的輪船。
邁爾在德國服刑四年以後,於1956年9月獲得假釋。邁爾出獄那天,他過去的武裝SS部下數百人在監獄門口列隊迎接,讓當局頗有“放虎歸山”之憂慮。邁爾獲得自由以後相當活躍,積極爲武裝SS老兵爭取軍人養老金。1957年,邁爾的回憶錄《擲彈兵》(Grenadiers) 出版發行,立刻成爲暢銷書,被譯成多國文字,再版十幾次,最近一次的英文版于2001年發行。1961年,邁爾因心臟病去世,終年51歲。
邁爾在加拿大服刑期間,接受了記者多諾修(Jack Donoghue)的專訪。多諾修的採訪錄記載了這樣一段插曲: “(邁爾)只談純軍事方面的話題。當他注意到我胸前的退伍軍人綬帶時,問道:‘看來你在歐洲西北部打過仗,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,爲什麽你們要在維裏埃爾嶺向我正面進攻?’ 我回答說,我並不知道答案,不過看過那裏的地形以後,我猜想西蒙茲中將一定認爲必須拿下這座高地,否則他的後勤補給線將受到高地上德軍火力的威脅。邁爾說:‘如果你們繞過我的陣地,你們就會截斷我的補給線,而我就不得不投降。這真是一場悲劇,我們簡直是屠殺了那些可憐的孩子們。’ 這是他的原話,而他說得很對。那天蒙特利爾皇家高地團有123人死在德軍的陣地前。”
戰爭已經過去多年,被戰爭扭曲的人性也逐漸復原。邁爾在不經意之間袒露胸襟,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兵內心善良的一面。
“他在俄國作戰的三年中,到達了德軍推進的最遠端 - 高加索山脈深處。他三次被蘇軍包圍,每次都率領少數幸存者殺出一條血路突圍。對他來說,卡昂-法萊斯戰役(Caen-Falaise)是代表瓦格納精神的輝煌之作. . .當他描述他和他的戰友的行動時,聽起來好像他把自己看作(瓦格納歌劇中的傳奇英雄)西格弗里德,率領著他的戰士們慷慨赴死。” (摘自“對武裝SS少將庫爾特 • 邁爾的審訊”,《里戴爾 • 哈特文集》之“德國將軍專輯”)
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湧現出一代年輕的武裝SS將領,他們的軍事指揮才華在德國陸軍中是史無前例的,邁爾正是他們的代表人物。邁爾是一個狂熱的納粹分子,願意爲他敬愛的元首戰死沙場。但邁爾又是一個職業軍人,與那些看守集中營的納粹屠夫截然不同。縱觀邁爾的軍事生涯,我們可以看到他作戰英勇頑強,指揮有方,能夠將部下的潛能發揮到極限。邁爾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贏得了對手的尊敬。
1954年冬天,在德國監獄服刑的邁爾再次遭到起訴,被控對他部下的戰爭罪行負責。一天,邁爾被帶到加拿大佔領軍總部,幾個加拿大軍官告訴他,如果他被判有罪,加拿大佔領軍全體軍官將辭職抗議。須知邁爾的部隊曾經在諾曼第和加拿大軍隊激戰,造成數萬加拿大官兵傷亡,其中包括被屠殺的27名加拿大戰俘。加拿大軍官們對邁爾的維護,只能解釋爲職業軍人之間的惺惺相惜。
1. 武裝SS的馬前卒
庫爾特.邁爾(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)生於1910年12月23日,其父是一戰老兵。由於父親早死,邁爾不得不中途輟學,養家糊口。他先當了一年多的礦工,然後又當了幾年警察。邁爾是鐵杆納粹分子,15歲加入“希特勒青年團”(Hitler Yugend), 19歲加入“衝鋒隊”(Sturm Abteilung),接著進入親衛隊,次年正式加入納粹黨。1934年5月,邁爾被調到親衛隊精英“阿道夫•希特勒衛隊”(Leibstandarte SS ‘Adolf Hitler’, 簡稱LSSAH),擔任排長。兩年以後升爲第14反坦克連連長。
“希特勒衛隊”1933年5月由親衛隊頭目迪特里希”澤普”(Josef "Sepp" Dietrich)創建,開始只從親衛隊各分隊中精挑細選120人,標準高得驚人,身高要求一米八以上,腿和軀幹的比例都有嚴格規定,還要求提供追溯至1800年的家族史。1933年11月9日,也就是慕尼黑“啤酒館政變”失敗十周年紀念日,“希特勒衛隊”集體向希特勒本人宣誓效忠。次年,“希特勒衛隊”參加了著名的“長刀之夜”行動,處決了衝鋒隊首領羅姆(Röhm)和他的死黨。“希特勒衛隊”于同年10月擴充,並得到摩托化裝備。二戰之前,“希特勒衛隊”作爲團級作戰單位參加了吞併奧地利和入侵捷克的行動。
1939年9月,德國入侵波蘭。邁爾率部參戰,表現勇敢,調任第15摩托車連連長。次年,邁爾跟隨“希特勒衛隊”參加西線荷蘭戰役。此戰中邁爾表現出極強的冒險精神。當他的部隊在荷蘭小鎮澤沃爾(Zwolle)外遭遇荷軍頑強抵抗,邁爾和另一個軍官駕駛一輛民用轎車沖過荷軍陣地,開進小鎮。邁爾前去面見鎮長,敦促他立刻投降。鎮長被邁爾的膽大妄爲所震攝,德軍終於兵不血刃開進澤沃爾。由於在荷蘭戰役中的卓越表現,邁爾被授予一級鐵十字勳章。
1940年9月,“希特勒衛隊”再次擴充,達到一個旅的編制。邁爾晉升少校,他的部隊擴編爲“希特勒衛隊”偵察營(Aufklärungs-Abteilung LAH)。1941年春天,“LSSAH”參加南歐作戰,邁爾開始嶄露頭角。希臘軍隊利用希臘北部山區的有利地形,頑強阻擊德軍。4月17日,“LSSAH”旅接到命令,要求派出一支部隊,攻克克裏蘇拉山口(Klisura Pass),邁爾的偵察營奉命出擊。克裏蘇拉山口由希臘第21師把守,地形險要,易守難攻。邁爾率部輕裝簡行,沿著山間的羊腸小道翻越群山,繞到希臘防線的側後。黎明時分,邁爾的部隊上刺刀發起衝鋒,和山口外的德軍一起夾擊希臘守軍。經過一天的激戰,山口被攻克,希臘守軍一萬兩千人被俘,而邁爾的部隊僅僅陣亡9人,傷18人。由於在克裏蘇拉山口的戰功,邁爾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。
1941年6月,德國入侵蘇聯,“LSSAH”旅隸屬南方集團軍群。邁爾的偵察營作爲德軍的攻擊箭頭,突破蘇軍多道防線,經常深入蘇軍戰線幾十公里,然後再掉頭殺出來。10月,德軍開始進攻克里米亞,邁爾的偵察營又是一馬當先,深入蘇軍防線後方。邁爾戰後的回憶錄中記載,他的偵察營沿途超越多支撤退的蘇軍部隊,士兵們從車裏探出身子用機槍掃射。不久,十七萬克里米亞蘇軍被全殲。1942年,“LSSAH”在法國換裝,組建成“LSSAH”武裝SS裝甲師。次年1月,“LSSAH”裝甲師被緊急召回東線,參加“哈爾科夫”反擊戰。邁爾的偵察營在一個坦克營的支援下,突入蘇軍戰線縱深50公里,攻克蘇軍撤退的必經之地阿萊克謝尤卡(Alexejewka),並堅守數天,打退蘇軍多次突圍,最後使蘇軍第六近衛騎兵軍被全殲。因爲此次傑出表現,邁爾的騎士十字勳章被加授橡葉。
此後不久,邁爾被調到後方接受團級指揮官培訓,準備參與組建一支新的武裝SS裝甲師。
2. “希特勒青年團”裝甲師
“希特勒青年團”1926年由納粹黨創建,目的是訓練未來的“亞利安超人”、****忠誠的衛士。在希特勒青年團裏,身體和軍事技能訓練比文化教育更受重視,團員在各訓練營裏學習使用武器,加強體能和力量,進行基本戰術演練,並接受反猶太主義教育。參加希特勒青年團起初是自覺自願,從1939年開始,納粹黨命令所以17歲以上的德國青年必須加入希特勒青年團。1940年,希特勒青年團的年齡界限降低到10歲以上。
1943年是二次大戰的轉捩點,納粹德國在這一年遭受了幾次慘敗,兵力開始捉襟見肘。這一年,武裝SS少將伯格(Gottlob Berger)向希特勒建議,徵召所有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團員,組成一支武裝SS部隊。是年4月,希特勒簽署命令,組建武裝SS第12裝甲師“希特勒青年師”(12th SS Panzer Division "Hitlerjugend")。命令要求所有新兵接受爲期六周的訓練。但是由於時間緊迫,軍訓被縮短到四周。到9月,總共一萬六千希特勒青年團員應徵,接受軍訓。這些人年輕氣盛,堅信納粹理念,狂熱崇拜希特勒,可以毫不猶豫地爲他獻出自己的生命。
爲了保證這支年輕的部隊具有強勁的戰鬥力,一大批來自東線的老兵被充實進來,擔任中、下級軍官。這些人大部分來自久經考驗的“LSSAH”裝甲師。武裝SS第12裝甲師的首任師長是威特少將(Fritz Witt),此時年僅34歲。邁爾則出任第25擲彈兵團團長。在比利時的訓練營裏,來自東線的老兵們將德國陸軍的步兵操典棄之不用,在四周內教給新兵們許多實戰經驗,輔以頻繁的實彈訓練,靈活的戰術演習完全代替了呆板的隊形操練,因而士兵們在訓練中始終保持旺盛的士氣。
武裝SS第12裝甲師的裝備在德軍中堪稱首屈一指。全師定員20,540人,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一百餘門,坦克229輛,裝甲車658輛,以及其他機動車兩千多輛。該師有三個坦克營,包括一個營的“豹”式坦克81輛;一個營的“PzKpfW四型”坦克69輛;以及一個營的StuG III型坦克殲擊車79輛。StuG III型坦克殲擊車取消了炮塔,高僅兩米,裝備一門75毫米口徑48倍身管的加農炮,威力巨大,在一千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109毫米厚的均質鋼板。這種坦克殲擊車是防禦戰的利器,在諾曼第戰役中給盟軍坦克造成極大的威脅。
1944年6月6日,盟軍在諾曼地登陸。武裝SS第12裝甲師急忙向諾曼第的卡昂地區集結,企圖對盟軍發動反擊,將他們趕進大海。這真是一支年輕的隊伍,邁爾的第25擲彈兵團裏,65%的士兵尚不滿18歲,25歲以上的老兵只占3%。老兵們明白未來的戰鬥將異常殘酷,而他們周圍這些稚氣未消的士兵們將肩負重擔。一個老兵在日記裏這樣寫道:“我們都知道即將來臨的是怎樣的戰鬥,看一眼周圍這些年輕的擲彈兵們,一個個都微笑著。他們毫不畏懼,充滿自信,堅信他們天生的強壯和進取心。這些年輕人將怎樣接受考驗呢?”
3. 血與火的洗禮
參加諾曼第反擊戰的德軍部隊,除了“希特勒青年師”以外,還包括武裝SS“帝國”裝甲師(Das Reich);“LSSAH”裝甲師;第9裝甲師“霍恩斯陶芬”;第10裝甲師“弗侖茲堡”;以及德國陸軍第21裝甲師。他們面對登陸盟軍47個師的進攻。由於這些部隊散佈在法國和比利時各地,向諾曼第集結途中遭受盟軍飛機的狂轟濫炸,損失慘重,行程延誤,結果逐次被投入諾曼第戰場,然後逐次被消滅。
6月7日,邁爾的第25擲彈兵團到達卡昂時,發現小鎮一片火海。德國最高統帥部命令到達諾曼第的武裝SS部隊立刻發動反擊。此時第12裝甲師只有邁爾的部隊進入陣地,其他各團仍然分散在卡昂周圍。邁爾部隊據守的高地前方,加拿大第9旅猛撲上來。邁爾將他的50輛PzKpfW四型坦克埋伏在高地的反斜面,等敵方坦克穿過他的防線以後,邁爾的坦克營沖了出來將加拿大步兵和他們的坦克截斷,然後從後面攻擊加拿大坦克。邁爾的第三營對加拿大新斯科沙高地團(Nova Scotia Highlander)迎頭痛擊,另外兩個營猛攻加拿大軍隊的兩側。促不及防的加拿大軍隊倉皇退卻四公里,在小鎮布隆(Buron)附近穩住陣腳。 6月8日,第12裝甲師的“豹”式坦克營終於到達前線,邁爾親自率領一隊“豹”式坦克向加拿大軍隊佔據的小鎮羅茨(Rots)發動進攻,激戰一夜以後被迫退回,6輛“豹”式坦克被擊毀。經過幾天的戰鬥,加拿大軍隊已經驚詫地注意到對面德軍都是十七、八歲的孩子,他們異常悍勇,前仆後繼不顧傷亡。但這些年輕的士兵們也表現出戰術紀律和經驗的缺乏,常常盲目地發動進攻,打開缺口以後也未能抓住機會擴大戰果。
邁爾很快發現右側的第21裝甲師並沒有跟上來,他的部隊孤軍深入,暴露的右翼已經有盟軍坦克出沒。邁爾下令撤退,但士兵們很不情願放棄用鮮血換來的陣地,撤退行動拖延了許久。第1716炮兵連的沙夫上士(Rudolf Schaff)在日記中寫道:“第12裝甲師的孩子們精疲力竭地撤了回來,個個沮喪地哭泣 - 他們落淚不是爲了沈重的傷亡,而是因爲未能達到推進至海灘的戰役目的。” 當晚,第26擲彈兵團趕到邁爾部隊的右側,堵住了缺口。至此雙方都無力進攻,於是各自掘壕固守,戰線暫時穩定下來。6月16日,第12裝甲師位於卡昂鎮西南27公里的師部遭到英國海軍艦炮的火力襲擊,師長威特喪生。年僅33歲的邁爾衆望所歸,接過指揮權,成爲德軍最年輕的師長。
英國第21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心強攻卡昂,消滅邁爾的第12裝甲師。6月26日,英軍以三個步兵師,兩個裝甲旅,在七百多門火炮的支援下,向卡昂防線的重心112高地發動猛攻。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,邁爾的士兵們頑強防守,寸土必爭,時常發動瘋狂的反擊。兩天的激烈戰鬥中,盟軍寸步難行,被擊毀坦克117輛。英軍原計劃兩天拿下卡昂,但兩個星期過去了,卡昂依然在德軍手裏。最後,攻克卡昂已經關係到英軍的聲譽,蒙哥馬利忍無可忍,下令炸平卡昂地區。7月7日,盟軍飛機在卡昂附近投下兩千六百噸炸彈,卡昂被夷爲平地。8日,盟軍兩個師再次進攻卡昂,邁爾的部隊頑強抵抗,給德軍在卡昂以南構築新的防線爭取時間。兩天的戰鬥中又有103輛盟軍坦克被擊毀。7月10日,第12裝甲師撤離前線,到法萊斯以北30公里的地方休整,卡昂隨即被盟軍攻克。第12裝甲師在卡昂遭到重創,人員傷亡60%,坦克只剩下65輛。經過這場血與火的洗禮,幸存的士兵成爲經驗豐富,冷酷無情的老兵,他們唯一的期望就是倒下之前盡可能多地殺傷敵人。德國武裝SS內部刊物“武裝SS導報”(SS Leitheft)這樣歌頌第12裝甲師年輕的士兵們:“天空中數千架敵機,滾動的炮火覆蓋,集群坦克的彈雨包圍了他們。大地在顫抖,到處是一片火海,但信仰是勇氣最堅強的支柱。臉上沾滿血污,身上覆蓋著塵土,他們喘息著,戰鬥著,堅韌地釘在自己的戰壕裏。這些青年讓美英軍隊停滯不前。”
4. 玉石俱焚
7月18日,英軍發動新一輪攻勢,目標直指法萊斯城。僅僅休整了一個星期的第12裝甲師作爲唯一的預備隊再次拉上前線,堵住盟軍打開的缺口。此時邁爾的部隊已經殘缺不全,勉強組成兩個戰術單位:克勞斯戰鬥隊(Kampfgruppe Krause)和瓦德穆勒戰鬥隊(Kampfgruppe Waldmüller),由50輛坦克支援,在卡昂以南構成一道堅強的防線。法國西北部起伏破碎的地形非常利於防守,邁爾的部隊雖然人數銳減,但戰鬥力依然強勁。他們運用在東線總結的防守經驗,佯裝撤退,然後在預設的陣地伏擊敵軍,這樣使盟軍每前進一步都要承受巨大的傷亡。
這段時間的一個典型戰例,當屬“維裏埃爾嶺”(Verrières Ridge)爭奪戰。維裏埃爾嶺是德軍法萊防線的重心,由三個德國裝甲師的殘餘部隊據守,後來又得到邁爾親自指揮的部隊增援。7月25日,軍長西蒙茲中將(Guy Simonds)指揮加拿大第二軍向維裏埃爾嶺一線發動進攻,其中第五旅的蒙特利爾皇家高地團正面強攻維裏埃爾嶺。當加拿大士兵通過一塊麥田時,遭到邁爾部隊的伏擊,兩個連被全殲。經過艱苦戰鬥,加拿大第二軍終於克服維裏埃爾嶺一線,但代價巨大,陣亡450人,重傷1,500人。加拿大第二軍在諾曼第戰役中一直是邁爾第12裝甲師的主要對手,總共傷亡18,444人,其中陣亡5,021人。
8月8日,加拿大第一集團軍展開新的攻勢,目標是德軍第89步兵師據守的140高地。加拿大軍隊採用全新的戰術,他們在夜間發動進攻,在沒有炮火準備的情況下,以坦克和裝甲車組成一個縱隊向德軍防線突擊,盟軍飛機不停地在兩側轟炸提供保護。突破德軍防線以後,裝甲車裏的步兵跳下車來,在坦克的掩護下拔除附近的德軍據點。德軍防線頓時瓦解,一時潰不成軍。邁爾到這個區域視察時,發現卡昂-法萊斯公路上擠滿了潰退的德軍第89步兵師的士兵。邁爾後來在回憶錄中記載:“我意識到必須把他們立刻送回前線。我於是點燃一支雪茄煙,站在路中間高聲問他們,是否想留下我一個人去對付敵人。看到一個師長這樣對他們說話,士兵們停了下來,猶豫了片刻,然後紛紛轉身返回前線。” 邁爾派遣一隊坦克殲擊車去協助第89步兵師防守,然後親率自己的部隊發動反擊。加拿大軍隊推進5公里以後,不得不停了下來。在接下來的兩天激戰中,又有90輛盟軍坦克被擊毀。
面對盟軍用之不竭的人力、物力,德軍在諾曼第的失敗其實早已注定。邁爾的部隊連續苦戰後大量減員,兩個戰鬥隊不得不合二爲一。合併時,瓦德穆勒戰鬥隊只剩下20輛坦克和300名士兵。雖然手下只有幾十輛坦克和千餘人的兵力,邁爾依然在8月9日向111高地的加拿大第四裝甲師發動反擊,以遏制其攻勢。激戰中103輛盟軍坦克被擊毀。 8月14日,加拿大第三師向法萊斯城東北的159高地發動進攻,而堅守此處的邁爾部隊只有15輛坦克和500名士兵。在盟軍強大炮火的不斷轟擊之下,邁爾部隊堅守了三天,不得不撤出陣地。法萊斯城中尚有大約60名第12裝甲師的年輕士兵,他們和其他德軍部隊一起堅守了三天,最後除3人被俘外全部陣亡。法萊斯城被盟軍攻克以後,盟軍在諾曼第地區的巨大包圍圈已經逐漸合攏,德軍19個師在包圍圈內垂死掙扎。爲了讓德軍第七軍突圍,第12裝甲師擔任阻擊任務,一直堅持到8月22日。最後,邁爾率領大約200人和10輛坦克在一個法國農民的引導下沖出盟軍包圍圈。
諾曼第戰役以後德國B集團軍群發佈的統計報告顯示,第12裝甲師只剩下10輛坦克和300名士兵。對於一個滿員兩萬人的師來說,第12裝甲師在諾曼第戰役中可算是全軍覆沒了。由於第12裝甲師在諾曼第表現卓越,邁爾的騎士十字勳章上又加授雙劍徽。9月5日,邁爾在比利時被俘,終於結束了他輝煌的軍事生涯。
5. 審判邁爾
英國戰地記者維爾默特(Chester Wilmot)寫道:“德國武裝SS第12裝甲師士兵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堅韌和兇猛,是整個諾曼第戰役裏無與倫比的。” 邁爾麾下年輕士兵們的過人之處,在於一種義無反顧的自我犧牲精神。青年人的單純、偏執和衝動,加上對希特勒的崇拜和對納粹信仰的狂熱,造就了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。
“希特勒青年團”士兵們在體現勇氣、進取心和奉獻精神的同時,也犯下了野蠻的戰爭罪行。諾曼第戰役期間,第12裝甲師殺俘成性,這大概由於部隊裏有不少來自東線的老兵,他們和蘇聯紅軍的戰鬥中已經習慣了你死我活,根本沒有優待俘虜的概念。邁爾的第25擲彈兵團在駐守阿登修道院(Ardenne Abby)時,殺害了27名加拿大戰俘。這些戰俘的屍體被草草掩埋在修道院的花園裏,隨後被加拿大軍隊發現。二戰結束以後,邁爾從戰俘營轉到加拿大佔領軍總部,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。
軍事法庭的五名法官都是加拿大軍隊的高級將領。埃塞克斯步兵團的麥克唐納中校(Bruce Macdonald)擔任公訴人,佩斯步兵團的安德魯中校(Maurice W. Andrew)擔任辯護人。這次審判得到盟軍統帥部的高度重視,敦促加拿大軍方體現公平和公正的原則,而被害戰俘的家屬通過輿論強烈要求**嚴懲元兇。麥克唐納中校提出五項控訴,包括劣待戰俘,縱容部下殺俘和親自下令殺俘等等。
控方的證人是一個名叫耶斯奧涅克(Jan Jesionek)的波蘭裔“希特勒青年團”士兵,他作證親耳聽見邁耶對部下說:“要這些戰俘幹什麽?他們只會吃光我們的口糧!” 但他並沒有聽見邁耶下達殺俘的命令。另一個證人是15歲的法國少年拉切維(Daniel Lachèvre),家住阿登修道院旁邊,他證明戰俘是活著進入修道院的。
邁爾上庭接受控、辯雙方的質詢時,態度相當倨傲,一副“要殺要刮,悉聽尊便”的架勢。由於公訴人麥克唐納中校曾是他的手下敗將,邁爾言語之間頗爲不敬,惹得麥克唐納暴跳如雷,需要法官幾次提醒他“克制一些”。邁爾先聲稱不知道修道院裏有過戰俘,當耶斯奧涅克出庭作證以後,又聲稱戰俘在他的部隊進駐修道院時就已經死了,但這又與法國少年拉切維的證詞不符。 1945年12月27日,軍事法庭經過庭議,認爲五項罪名中的兩項成立,判處邁爾死刑,由行刑隊執行槍決。宣判之時,邁耶不卑不亢,神情自若,向法庭鞠躬表示接受判決,然後轉過身來,在憲兵押解下昂首闊步離去。
按照盟軍有關規定,軍事法庭的死刑判決需要經過最高軍事長官批准,於是邁爾的判決書出現在加拿大佔領軍司令官沃克斯少將(Chris Vokes)的辦公桌上。沃克斯經過幾天的深思熟慮,拒絕批准死刑,他在判決書上寫道:“當我仔細研究針對邁爾的證據時,我發現都是些牽強附會的旁證。” 於是邁爾的判決改爲終身監禁。
1946年1月,邁爾被轉到加拿大新布郎斯維克省的多切斯特監獄(Dorchester Penitentiary),開始服刑。 邁耶在服刑期間,閑極無聊,於是給加拿大國防部寫信,根據自己的經驗評價加拿大軍隊,針砭其諸多弊病。邁爾的信在加拿大軍方內部廣爲流傳,並受到高層的重視。服刑六年以後,加拿大決定將邁爾轉到德國的一座監獄繼續關押。爲了不讓加拿大媒體發覺,有關方面讓邁爾穿上加拿大軍服,趁夜將他偷偷運出多切斯特監獄,直接送上停泊在哈利法克斯港口的輪船。
邁爾在德國服刑四年以後,於1956年9月獲得假釋。邁爾出獄那天,他過去的武裝SS部下數百人在監獄門口列隊迎接,讓當局頗有“放虎歸山”之憂慮。邁爾獲得自由以後相當活躍,積極爲武裝SS老兵爭取軍人養老金。1957年,邁爾的回憶錄《擲彈兵》(Grenadiers) 出版發行,立刻成爲暢銷書,被譯成多國文字,再版十幾次,最近一次的英文版于2001年發行。1961年,邁爾因心臟病去世,終年51歲。
邁爾在加拿大服刑期間,接受了記者多諾修(Jack Donoghue)的專訪。多諾修的採訪錄記載了這樣一段插曲: “(邁爾)只談純軍事方面的話題。當他注意到我胸前的退伍軍人綬帶時,問道:‘看來你在歐洲西北部打過仗,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,爲什麽你們要在維裏埃爾嶺向我正面進攻?’ 我回答說,我並不知道答案,不過看過那裏的地形以後,我猜想西蒙茲中將一定認爲必須拿下這座高地,否則他的後勤補給線將受到高地上德軍火力的威脅。邁爾說:‘如果你們繞過我的陣地,你們就會截斷我的補給線,而我就不得不投降。這真是一場悲劇,我們簡直是屠殺了那些可憐的孩子們。’ 這是他的原話,而他說得很對。那天蒙特利爾皇家高地團有123人死在德軍的陣地前。”
戰爭已經過去多年,被戰爭扭曲的人性也逐漸復原。邁爾在不經意之間袒露胸襟,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兵內心善良的一面。
全站熱搜